学而思1对1资讯站

资讯

成都

课程咨询: 400-810-2680

预约小初高体验课 享受1对1辅导

各位家长请注意:此表单用于预约体验课,不想预约的家长,请勿填写

获取验证码

请选择意向校区

请选择年级

请选择科目

立即体验
当前位置:家教成都站 > 高中辅导 > 正文

高中语文文言考试中7大特殊句式汇总

2020-09-18 11:08:38  来源:高中语文老师
高一衔接 | 2021高一高二开学资料领取[ 戳我下载 ]
高中资料 | 2021及历年高一期末高二期末试卷真题及答案[ 戳我下载 ]
【新高考福利】备考规划+全科复习资料[ 戳我下载 ]

  高中语文文言诊断中7大特殊句式汇总。自己的要诀是切勿停留在原地不动,而欲达到此目的,首先要有不满现状的心理。但是仅仅不满足是不够的,你必须决定下一步往何处去?千万不要做个只会成天抱怨的懒人。——麦尔顿。成都学而思1对1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高中语文文言诊断中7大特殊句式汇总。

 

 

高中语文文言诊断中7大特殊句式汇总

 

 

文言特殊句式

1.判断句

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,叫判断句。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“是”来表示判断的。但在古汉语里,“是”多作代词用,很少把它当作判断动词用。因此,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。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:

(1)主语后面用“者”表示停顿,在谓语后面用“也”表示判断,即“……者……也”式。这种判断句式,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。如:

廉颇者,赵之良将也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
(2)主语后面用“者”表示停顿,而谓语后面不用“也”,即“……者……”式。这种判断句式中的“者”不译,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“是”。如:

柳敬亭者,扬之泰州人,本姓曹。(《柳敬亭传》)

(3)主语后面不用“者”表示停顿,只在谓语后面用“也”表示判断,即“……,……也”式。这种判断句式中的“也”同样不译,只在主、谓语之间加“是”。如:

和氏璧,天下所共传宝也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
(4)“者”“也”都不用,即“……,……”式。译成现代汉语时,只需在主、谓语之间加“是”。如:

刘备,天下枭雄。(《赤壁之战》)

(5)用动词“为”表示判断,即“……为……”式。如:

人方为刀俎,我为鱼肉。(《鸿门宴》)

(6)用“乃”“即”“则”“皆”“必”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,用副词“非”表示否定判断。如:

今公子有急,此乃臣效命之秋也。 (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)

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(《岳阳楼记》)

(7)用“是”作判断动词,文言文中也有,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。如:

巨是凡人,偏在远郡。(《赤壁之战》)

2.被动句

在古汉语中,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。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:

(1)用介词“于”引进行为的主动者,表被动,即“谓语+于……”式。如:

夫赵强而燕弱,而君幸于赵王,故燕王欲结于君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
(2)在动词前边用“见”“受”表示被动,构成“见(受)+谓语”的形式。如:

众人皆醉而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(《屈原列传》)

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,可在动词后加介词“于”,构成“见(受)+谓语+于”的形式。如:

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
吾不能举全吴之地,十万之众,受制于人。(《赤壁之战》)

(3)在动词前加介词“为”,构成“为+动词”的形式。

这种句式的“为”和“见”不同:“见”是助词,不能带宾语,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;“为”是介词,它可以紧挨着动词(省略了宾语),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。如:

身客死于秦,为天下笑。(《屈原列传》)

(4)用“为”引进主动者,谓语前再加“所”,表被动,构成“为……所……”式。如:

悲夫!有如此之势,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。(《六国论》)

“为……所……”自产生后,就成了古汉语较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,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。但是,在古汉语里,“为”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,或被承前省略了,变为“……为所……”的形式。如: 高中语文(idgzyw11

不者,若属皆且为所虏!(《鸿门宴》)

(5)用介词“被”引出主动者,构成“被+动词”的形式,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。如:

舞榭歌台,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。(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)

(6)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。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,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。如:

兵挫地削,亡其六郡。(《屈原列传》)

3.省略句

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,是古今共有的。不过,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,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,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。较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:

(1)省略主语。

主语的省略,文言文中较为常见。主要原因是文言文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,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啰唆,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。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,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。翻译时,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。主语的省略,可分为“承前省”“蒙后省”“对话省”等形式。

①承前省。如:

永州之野产异蛇,(异蛇)黑质而白章;(异蛇)触草木,(草木)尽死。(《捕蛇者说》)

②蒙后省。如:

沛公谓张良曰:“……(公)度我至军中,公乃入。”(《鸿门宴》)

③对话省。如:

(孟子)曰:“独乐乐,与人乐乐,孰乐?”(王)曰:“不若与人。” (《庄暴见孟子》)

樊哙曰:“今日之事何如?”良曰:“(今日之事)甚急!”(《鸿门宴》)

(2)省略谓语。

谓语是句子较重要的部分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。不过在文言文中,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。尤其是并列的句子,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,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。翻译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,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。

①承上文谓语而省略。如:

军中无以为乐,请以剑舞(为乐)。(《鸿门宴》)

②蒙下文谓语而省略。如:

杨子之邻人亡羊,既率其党(追之),又请杨子之竖追之。(《杨子之邻人亡羊》)

③共喻省略,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。如:

及左公下厂狱,史朝夕(俟)狱门外。 (《左忠毅公逸事》)

后公改(任)两广,太监泣别,赠大珠四枚。(《记王忠肃公翱事》)

(3)省略宾语。

文言文中省略动词或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,所省多是代词“之”。

①省略动词后的宾语。如:

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,私见张良,具告(之)以事。 (《鸿门宴》)

②省略介词后的宾语。如:

成视之,庞然修伟,自增惭怍,不敢与(之)较。(《促织》)

请加入QQ群,试题资料免费放送!
请加入QQ群,试题资料免费放送!
  • 小学资料分享群:648692527
  • 初中资料分享群:397755459
  • 高中资料分享群:651207579
  • 成都小学交流群: 697100719
  • 成都初中交流群: 450807230
  • 高三学生学习群:483569916
  • 高二学生学习群:674178520
  • 高一学生学习群:834555602
  •   标签: 高中 语文 文言文 考试 汇总
    意见反馈电话:010-52926893  邮箱:advice@xueersi.com
    保存 | 打印 | 关闭
    相关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