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而思1对1资讯站

资讯

成都

课程咨询: 400-810-2680

预约小初高体验课 享受1对1辅导

各位家长请注意:此表单用于预约体验课,不想预约的家长,请勿填写

获取验证码

请选择意向校区

请选择年级

请选择科目

立即体验
当前位置:家教成都站 > 学而思1对1高考频道 > 高二语文 > 正文

高二语文下册(人教版):《短文三篇》(内容解析)

2018-04-24 10:39:07  来源:成都学而思1对1
高一衔接 | 2021高一高二开学资料领取[ 戳我下载 ]
高中资料 | 2021及历年高一期末高二期末试卷真题及答案[ 戳我下载 ]
【新高考福利】备考规划+全科复习资料[ 戳我下载 ]

    高二语文下册(人教版):《短文三篇》(内容解析)。高二的生活在高中三年应该是较轻松的了吧,没有了高一学习时的紧张陌生,又没有高三的压力紧迫,这时候同学们可以适当给自己一些学习压力,优先对自己即将学习的课文进行初步的了解,多积累一些知识。下面学而思1对1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语文下册(人教版):《短文三篇》(内容解析)

 
高二语文下册(人教版):《短文三篇》(内容解析
 
  一、教学目标
 
  1.理解三篇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。
 
  2.体会三篇短文各自不同的写法。
 
  3.掌握三篇短文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。
 
  二、难点、重点分析
 
  1.难句译注。
 
  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
 
  世:世上、世间。然后,这以后。世上有了伯乐,这以后(才)有千里马。
 
  是马也,虽有……安求其能千里也?
 
  是:这、这种,也:语气助词,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,可译为“啊”,虽:即使。
 
  能:能力,本领。才美:才能美质,指马的能力和长处。外见:表现在外面。常马:普通的马。安:怎么,哪里。也:语气助词,用于句末,和“安”配合使用,表示反问语气,可译为“呢”。这样的马啊,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,(却)因为吃不饱,力气就不充足,(因而)出众的本额也就不能显露出来。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(跑)尚且做不到,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?
 
  而入无之,又倍其力焉。
 
  而,连词,表示并列;之,代词,代上文老虎锋利的爪牙;其,代词,它,指老虎。焉,语气助词,可不择。倍其力:使虎的力量成倍地增加。“虽猛必不胜”:虽,即使;必,一定;胜,取胜。即使勇猛无比,也一定不能取胜。
 
  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,何足怪哉?
 
  其,代词,指上文说的“用力而不用智,与自用而不用人者”,可译为“他们”;为人获,被人捕获,这里指被对手打败,他们被人抓获杀掉,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?
 
  富者日:“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,犹未能也。子何恃而往!”
 
  富和尚说:“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江而下,直到现在还没有去成,你凭什么能去!”
 
  2.《马说》的论点是怎样的?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?
 
  分析:首句“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”就是本文的论点。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“伯乐不常有”以致干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,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。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,是“食马者”的无知,从反面论证了论点。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——使用不当。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。
 
  者的真意在于谴责“食马者”的无知,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,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。
 
  3.老虎为什么能够吃人?
 
  分析:先进是力气大,第二是有锋利的爪牙。
 
  从这两个条件看,老虎吃人或者人被老虎吃,是毫无疑问的。这是根据常理推断情况,很容易被人们所理解,所接受。
 
  4.人又为什么能征服老虎?
 
  分析:用对比手法写出老虎吃人的事不大见,人倒是常常能征服老虎。因为:①人能动脑筋,亦即能用智慧;②人能运用工具。把人具有的两个条件跟老虎相比,那是一百比一的事,人怎么能不征服老虎呢?
 
  5.有了以上两段,文章的主题大体明确,又为什么有第3段呢?
 
  分析:先把第1段中人被老虎吃的事加以解释;同时由此推演开去对那种只肯用力不肯用脑、只肯用爪牙不会用工具的人加以抨击,他们较终只能像老虎一样被人控制。
 
  6.《说虎》这篇文章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发?
 
  分析:要多动脑,不能死做;要多掌握科学技术,提高人的素质,提高社会竞争能力,不能因循保守,苦做死做。当然,在进行艰苦探索时做些必不可少的具体工作也是应该的,——那跟死做有本质的不同。
 
  7.《为学》可分几个部分?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?
 
  分析:分为三段(部分)。
 
  先进部分(第l段),提出看法,说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关键是“为”。
 
  第二部分(“蜀之鄙有二僧”到“富者有惭色”),运用具体事例证明上述观点。
 
  第三部分(较后一段),总结上文,强调立志。
 
  8.(为学)作者对“为学”是怎样看的?又是怎样提出看法的?
 
  “人之为学……学之,则难者亦易矣;不学则易者亦难矣”。作者通过两间两答(设问句)提出看法:为学难易的转化关键在于“为”。每设问中都是先提出总说,然后从正、反两个方面作答。这样,对比鲜明,突出了“为”对于“学”的作用,说明了“难”与“易”的辩证关系。
 
  9.《为学》说的主要是关于做学问的道理,为什么开头却从“天下事”写起?
 
  因为“为学”是“天下事”之一,先写“天下事”,强调“为之,则难者亦易矣;不为,则易者亦难矣”的普遍性,这就决定了“为学”也不例外。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说明事物道理的方法。用“天下事”陪衬“为学”,目的是论“人之为学”。
 
  10.富和尚说了两次“子何情而往”,语气和所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?
 
  富者先进次说“子何情而往”,用问号表示他是不知而问,探询之中带有惊讶的语气。第二次说“子何情而往”,用的是感叹号,富和尚不相信究和尚“吾一瓶一钵足矣”,就可以去南海。他说这句话,是表达轻视和奚落的语气,富和尚前后说了两次“子何恃而往”,意思虽有不同,但都表现他只迷信物质条件不相信精神力量。
 
  提问:“贫僧自南海还”,“富者有惭色”的故事结尾,说明了什么?它与说明作者的看法有什么关系?
 
  从“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”,可知去南海是相当困难的,而贫僧仅凭“一瓶一钵”,把愿望变成了现实;就有力地说明了“事在人为”。富僧虽然条件优越,“犹未能也”,证明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,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“食马者”的“不知马”,作“天下事”,“为之则易”,“不为则难”。故事虽未直接写“为学”,但与“人之为学……学之,则难者亦易矣;不学,则易者亦难矣”的道理相通。这个故事是一个例证,作者用它来生动形象地证明作者看法的正确。
 
请加入QQ群,试题资料免费放送!
请加入QQ群,试题资料免费放送!
  • 小学资料分享群:648692527
  • 初中资料分享群:397755459
  • 高中资料分享群:651207579
  • 成都小学交流群: 697100719
  • 成都初中交流群: 450807230
  • 高三学生学习群:483569916
  • 高二学生学习群:674178520
  • 高一学生学习群:834555602
  • 意见反馈电话:010-52926893  邮箱:advice@xueersi.com
    保存 | 打印 | 关闭
    相关新闻